成长历程


来源:南昌家教网 日期:2012-6-25

八岁刚识一些字,妈妈开始给我订《儿童文学》,一直订到我高考毕业。高中时拿着这本书看自然也被同学嘲笑……我会指着封底“适合九至九十九岁公民阅读”给他看。现在想来这的确是一本好杂志,比如那篇《杨梅》,十年前看的,我却仍记得。现在想来,的确是它为我打开读书的第一道门。

 十岁左右读过不少名著,莎士比亚、米尔顿、培根、老舍、鲁迅……看得懂看不懂,都一本接一本读。那时最爱的是《简爱》,甚至出去玩儿都随时带着这本书,大概觉得自己和主人公很像。尽管现在一点儿也不喜欢这本书,觉得它很多价值观在我现在看来保守而乏味,所描述的善与爱带着一种裹脚布的腐朽气味。——大抵这就是成长吧。那时也看琼瑶,哭得昏天暗地的,最爱的是《菟丝花》。虽然不知道它长什么样但还是喜欢,十来年后在药用植物学的课本上知道菟丝花是补肾药真是要笑倒在桌边了……补肾和琼瑶没什么关系,但也东拉西扯上吧。幸好那时看三毛,要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琼瑶差点儿害死我,一天到晚想着电梯邂逅呀还要哭,还要盼着得绝症。我真幸运,三毛真好,现在还记得她写两人凌晨海边捉螃蟹,惊天动地喊的,只是彼此的名字。真的,相识十三年,结婚六年,还那样互相迷恋。我是因为她写的这事儿,就信这样的情。没遇到也信。

 四年级左右开始读金庸和古龙,那是因为妈妈科里一个护士在我小学周围开了个租书的小店儿,就是那种很俗气的,全是言情、武侠小说的那种。我过去借书自然不要钱,便一天一本武侠的读到了中学。

 上了高中,仗着每次周记都被当典范、作文接近满分,根本不怎么听语文课,上课都在看闲书——那时已经开始在大学图书馆借书了(爸爸在大学工作)。语文老师总是偏袒我,看见我上课读小说也不说我,下课还来坐我旁边问我读书感受,甚至高一那个语文老师还要主动借书给我。当然“恶有恶报”,高考语文成绩刚及格就是报应,原因也不用猜——改高考作文的又不是我的老师。

 上了大学,一学期运一箱书回去。妈妈都要生气了,因为爸就是一个“书虫”,家里四个比我高的书架每层都摆了两摞,床头柜、沙发、茶几底下也全是爸的书。她大概对于女儿的“火上浇油”已经忍无可忍,况且买书也不是小开支,我委屈地说,我买的书都是图书馆借不到的。大学读的书就不讲了,就作者名字都说不完——我是读一个作家,便是读完他(她)写的所有书。前一段时间集中的想了想为什么要读书。准确地说,不是为什么要读书,而是进一步清晰读书这件事意味着什么,重点在于读书的收获、灵感可以转换成什么。反正我看多数知识分子都是在玩儿工具,工具箱里家伙越多,就越厉害。再高明点的,有成就的,就是拿着工具去修理或雕凿点玩意,有的玩意就成为别人眼中的新工具。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可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出路。单纯智慧的乐趣我不满足,行动的乐趣我也不满足,那到底做什么呢?我描述不好。反正我不想成实干家,也不想成理论家,我想成一个魔术师,就是说,关心那些无解的问题,或者尚未发现的问题,这多带劲儿。一些读书经验,也不知道有没用:随身带书,排队,等人,堵车时看,一本书很快就可看完;喜欢的书读两遍甚至反复阅读;读那些你喜欢的作者推荐的书,这样读完一本好书就会接上另一本好书,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坏书上;哪怕每天只读20分钟,都是无比可贵的自我教育;不刻意读深奥的书。

编辑者:南昌家教中心www.ncjjz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