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吧,虽然坚持也许不能代表什么,也不会带来什么,但是,我觉得还是再挺挺的好。
在喧嚣的电影院,看到了大幅的电影宣传海报,名字好像叫作《我叫刘跃进》,不经意间匆匆瞥了一眼,醒目之处赫然写着——作者刘震云,还有注释:《手机》编剧,且附有评注:好像是说比《手机》还好看云云……
良久矗立无言……
好像就在《手机》被冯大导演搬上银幕并备受好评后不久,刘震云频频出现在一些颁奖晚会上,获得什么最佳编剧奖之类的玩意。很开心的是,刘震云终于让很多人知道了他这个名字,且曝光率一日千里,但仿佛渐渐的,离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刘震云,却渐行渐远。听到别人口中说道,哦,原来这个人就是《手机》的编剧啊!在那个时刻,一种深深的悲凉油然而生。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固执的认为刘震云和余华是当代最好的两个中国作家,没有之一。《故乡相处流传》是一部略显稚气但气势宏奇的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故乡面和花朵》更是让我难得可以坚持看完的长篇小说,其它诸如《新兵连》、《一地鸡毛》、《官场》、《温故一九四二》等等中篇小说中的精品,估计也只有余华的《在细雨中呐喊》和《许三观卖血记》可与之一争一时之瑜亮。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会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也会为了现实而折衷的改变,所以才会看到电影宣传海报上那刺眼的——《手机》编剧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称号。
听说,去年收入最高的作家叫郭敬明,连王朔靠着《千岁寒》也挤不进前十,更别提其他的作家了……余华一本《兄弟》写了整整十年,但可惜也是虎头蛇尾,下册比上册厚几倍,可看不出任何超越上册的亮点。不是余华江郎才尽,而是他一边写,一边在痛苦的思考。或许正是这些思考让他分了心,到底什么才是作家应该坚持或者相信的?作家也是凡人,也要喝牛奶吃猪肉买房子,也要活在三界之内五行之中,所以刘震云才变成了“著名编剧”,所以才会在收入最高的“作家”名单中看不到作家……
刘震云变成了著名编剧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格瓦拉变成了一种时尚的符号……好像始于九十年代后期,街上突然多了好些身穿一件印有一个戴贝雷帽,留着一缕小胡子,脸上流露着神秘微笑的中年人的T恤,感觉很时尚……并且很快的,这股时尚热潮在大江南北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蔓延开来。摇滚青年,时尚小资,无不乐此不疲。伟大的“切”曾几何时在墨西哥的丛林,古巴的山区或是玻利维亚的峡谷,被当地的人们视为一个神圣的代号,而这个神圣的称呼又在三四十年后在其奋斗一生想要推翻和颠覆的阶级和社会中被视作一个流行的代名词,真是一个黑色幽默。如果“切”看到了今天的林林总总,他会不会疯掉?坚强而偏执的他应该不会。——但是如果当“切”在玻利维亚政府军枪口下慷慨陈词,留下给世人他那最后一句不朽的“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的同时,知道把他出卖并置于死地的,竟然是他和他的游击队浴血奋战剩下最后一口粮食也要拿去救济的当地穷人,他会怎样?也许,不,他一定会和那个远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车夫虐待的马的脖子失声痛哭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就此疯掉……他们是如此的相似,阿根廷人说:“只要社会还存在着压迫和不公,切,就会为了这些苦难者而出现”;德国人说:“他们扔给隐士的是不义和秽物,但是,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做一颗星星,你还得不念旧恶地照耀他们。”……更相似的是,他们都疯了……
突然想起了《投名状》。觉得华仔的演技还在不断进步。令我深思的就是到了临近尾声之出,赵二虎身中数箭,还在滂沱的雨中挣扎的爬起来大喊:“何魁,你给我出来!”直至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还在念叨着:“大哥……”看到此时此刻,深深被导演所折服,让二虎怀着一种对兄弟舍身取义并死得其所的信念安详的死去,如此结果对于他这种纯朴而善良的人来说,不失为最好的解脱……导演并没有在这里如同张冯陈之流一带而过,也没有在这部沉重的戏中再抹上浓黑的一笔——让二虎看到真相,而是让其善终,不失为本剧一大亮点!我在想,若是二虎在临死前看到庞青云面露微笑的站在他面前又会如何?——他一定也会像尼采和格瓦拉一样的疯掉……人,可以失去生命,但却不能失去支撑其生命的信念!所以说,二虎和格瓦拉比尼采幸福。
余华看到了郭敬明,刘震云也看到了郭敬明,前者选择了沉默与坚持,后者选择了改变与妥协。因为写作仅仅只是职业,还不是一种信念,所以失去了,并不意味着失去生命或者说比失去生命更可怕……刘震云凭借其天赋,可以在编剧的道路上越走越光辉,只要遇到一个会忽悠的导演,对此我深信不疑!而余华,或许也会改变,但我更希望在几年后还能看到另一部他的长篇问世,我一定会去买,虽然现在已经很少买书了,而且还会买两本,一本自己看一本送人。
坚持吧,虽然坚持也许不能代表什么,也不会带来什么,但是,我觉得还是再挺挺的好。
编辑者:南昌家教中心(www.ncjjz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