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含英花老师的作品《读名著、寻名师、访名校》,感触颇深,文章中含英花老师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专业阅读、教学实践和反思研究三者的统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我以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实现:一是阅读名著,二是追寻名师,三是寻访名校。”
这句话,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自然有了路。名师呢?名校呢?是不是世界就原本存在名师、名校呢?难道说孔子一生下来就是圣人,就知道宣扬教育理念。
不尽然,名师,之所为名师,是因为他们思索的比我们多,看到的问题比我们多,探究的角度比我细;近一步说,他们比我们走的早一步。名校呢,何谓名校,他们之所为为名校,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学校走的更早一步,更能看到教育的时弊,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方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走的早了,能抗得住社会的压力,创造出了傲人的成绩,所以他们称之为名校。
那么是不是我们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就必须去寻名师、访名校,我认为不尽然。
佛家有句经典:悟禅的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佛家禅机讲究的是悟性,靠的是自己的悟,名禅师最多也只能给你一点启示,或当头棒喝、或潺潺细语、或滔滔江语,但最终还是看自己的悟,你悟的出就能成佛,悟不出只能是凡。
因此,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自身的因素。名著、名师、名校,都是外部的环境,而你忽视了自身的努力。一个自身素质不够的人,在坏的环境肯定会被坏,在好的环境未必会好;但一个自身素质过硬的人,不管什么环境都不会变坏,坏的环境只会增加他的抗打击能力。
所以说,敞开你的心扉,放开你的视野,不断的去观察生活,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培养自己悟的本能。
走出去吧,走到一座大山,慢慢的品味山的景色,陶醉自己的情感,品味中慢慢的思索,感知下山的心中是否有宽广的胸怀,看看是不是有前辈遗留的古迹,瞻仰下前辈的足迹,感怀下历史的沧桑,你的心或许会更开朗。
走出去吧,走到一条大河,慢慢的追求水的波涛,迷醉自己的情感,品味中慢慢的探寻,感知下水的心中是否有无边的宽容,看看是不是有前辈遗留的诗文,细读下前辈的诗文,感怀下生活的沧桑,你的心或许会更明朗。
走出去吧,走到一个市井,慢慢的禅读闹的宣泄,细化自己的情感,品味中慢慢的记录,感知下闹的心中是否有低低的平静,看看是不是有世人遗留的残液,默读下世人的残液,感怀下市井的沧桑,你的心或许会更利朗。
名著也是生活,生活在你身边,你从名著感悟的真知,你的身边就有,何不细细的品读你的生活,品读你的教学,做一份思考,做一分禅读,做一份体悟,也许一次两次你不觉得,但千百次的思考、千百次的锤炼,你会无动于衷么?
生活在你身边,名师从生活汲取了真知,你也可以。生活是一位沧桑的老人,他从不轻易开口,不会告诉你任何道理,但他在我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散发他那睿智的眼神,静静的看着你,你只有慢慢的去懂得直视他的目光,感知他目光中的睿智,你才会得到他的教诲,你的心才会得到升华。
名师,他们走的比我们要早,体悟生活,体悟教学比我们早,但他们只是以他们的角度在体悟生活、体悟教学,你不断的读名师,体名师,悟名师,你的心自然会获得升华,但这是一种束缚的升华。就像道家说的,道是一个玄乎的东西,悟靠自己,别人的道与你的道不同,读得多,自然自己的心就会沉沦,就会深陷,何时才能走出别人的道,就要靠你的悟性了。与其走那么多的弯路,何不自己去悟,只将名师作为一个榜样,他的思想作为一个参考,不断的体悟他们的思想,不断的思考自己的理论,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名师。
生活,是我们的老师,要想更快的发展,只有不断的靠近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我们才能获得真知,成为名师。
教学,是我们的根本,我们只有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现错误,不断的改正错误,我们才能获得教学上的升华,成为名师。
切不可唯师,切不可唯书,一切,摆正自己,升华自身,才能成就一段伟业。
编辑者:南昌家教中心(www.ncjjz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