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之前,我不了解情况,曾认为这次所有的行程中能时时和美国人待在一起,真正体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后来除了在飞机上看到很多外国空乘比较新奇之外,其它和在国内的区别不那么大。飞机一降落旧金山,我就感受到了华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仅机场的很多工作人员是华人,大街上华人的比例也很高,据导游说,旧金山华人比例甚至高达四分之一。好不容易去一趟大商场购物,本来还担心自己的英语不能描述“黑眼圈”、“眼袋”、“眼线笔”之类的专业词,还特意找了几个同事研究一下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商场大堂经理看到进来的是黄种人顾客,直接指派下来一位出生在台湾,在日本长大,最后移民美国,熟练掌握三种语言的销售小姐,她和我交流中文那个亲切啊,几乎让我忘了这是美国的商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外来人口影响之大甚至可以和本土美国人分庭抗礼,比如旧金山市区就有意大利区、墨西哥区等等之分,在拉斯维加斯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比联合国更联合国,我猜测纽约更是这样,当我们最后来到洛杉矶后又感受到了拉丁裔美国人的影响力,到处弥漫着西班牙语味的英语,就连杂货店出售的《花花公子》都是西班牙语版的。外国人来美国完全不用担心语言水平受到歧视。
我本来以为到了美国后导游和司机都会是美国人,用英语给我们介绍各处风景,用团餐的地方也都是西餐厅,能享受所谓的西方美食,后来回顾这个想法是多么幼稚和没有经验。近年来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各大旅游公司早就形成了接待中国旅游团的固定流程,不仅导游、司机是中国人(或者美国当地华人),就连带我们去的餐厅和商店也全是中国人开的,不仅利于交流,还利于收受回扣。
我们先后遇到的两个导游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做事风格。最开始旧金山的导游姓王,是一个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今年四十五岁,之前从事的职业非常“美国”,他卖过十年汽车,现在做了五六年导游,退休后的梦想是在中国的甘肃捐钱修一所希望小学,为什么选择甘肃,因为他可以顺便在甘肃著名的石窟里画壁画,这是他众多个人爱好之一。我起初不太相信他这番话,以为他这么说是为了讨好我们,之后在购物时好多收回扣。后来发现不太像,因为他最开始带我们去了一趟中国人开的小店,这样的小店无非是卖一些劣质电话卡、维生素、剃须刀、少量化妆品以及仿钻制品等乱七八糟的商品,除了我们这些游客美国当地人是不会光顾的。我们对这些东西都不怎么感兴趣,于是想让他带我们去大商场之类的地方买些名牌,当然,在名牌店他没法收回扣,但是他还是答应了,后来也没再带我们去小店,从他对一些景点的描述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不太一样的人生观。我们最后在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的吴导游和周司机则不怎么样,他们从见面开始就不断从语言上讨好我们,说了很多赞扬中国贬低美国的话,其中不乏虚夸中国的言辞,当然也不顾我们的反对,多次带我们去小商店购物,当我们提出想在好莱坞的一条名牌街买些东西的时候他更是满脸不愿意。
周司机和我们的一次对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周司机年近五十,2001年从哈尔滨来到美国,来到美国两三年后有感于美国优越的生活,把家人全部接了过来,他的儿子在洛杉矶的赌场发牌,福利待遇自然相当不错,除了工资和小费所得,赌场把他全家人的保险都上了,这一点让周司机深感美国的好,周司机还大谈在美国他是多么的爱国,时不时不忘贬低一下部分台湾人。
从我对美国的感觉来说,美国一些方面的确不错,但我不觉得美国好到让我想永远留下,我清楚地知道不管我在美国待多久都不可能真正融入美国文化。我在想什么样的人去了美国并留了下来,什么样的人去了美国还是一定要回国?仅仅从这次我的观察看,如果一个人本来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大,生活得很一般,到了美国发现物质条件瞬间变好,尽管从事的行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我注意到,拉斯维加斯赌场发牌的人亚洲人明显居多,大都是东亚或者南亚的人,白种人占绝对少数,反正对这些人来说两边都无法影响社会,也无所谓,还是选择在美国定居;而像我们这一行人,虽然对中国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但我们觉得在主流社会理直气壮地生活非常重要,一个个年轻人都对未来在中国的前途怀有无限憧憬,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崭露头角,就算到了美国物质生活有少许提高,但很有可能消灭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未来,所以我们不可能选择留在美国。另外我还在想,很多中国人由于移民或留学等原因到了国外,这样的人中有的在国外奋斗达到了世界的巅峰,有的回到祖国通过数年奋斗后也达到世界巅峰。显然前者的比例要小很多,我们能数出李开复、杨致远等寥寥数人,但后者的比例就要高多了,张朝阳,李彦宏等,新东方的几位高管也都是这样,就连姚明、丁俊晖、刘翔些运动员的成功都可以归因于具有中国背景,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中国背景的人回国事业成功的路会更加宽阔。
我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闲逛的那天恰逢万圣节,又是中午下课的时候,大批学生在不大的校园中往来穿梭,随处可见穿着离奇而有趣的学生,我们看到学生活动的牌子中为数不多的写着“中国学生联合会”几个中文的牌子,上前一问发现几位学生中文其实不太好,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我们又看到了几个写着同样汉字只是字体不一样的牌子,但各自为战,互相往来不多。我们感到很好奇,后来发现原来这里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美籍华人学生、香港留学生、台湾留学生都有各自的“中国学生会”,并不统一。我走到最熟悉的大陆留学生那里和学生用中文交谈,了解到原来美籍华人学生虽然了解一些中文,对中国文化也认同,但毕竟和大陆留学生走的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文化模式,所以相互之间并不能完全融入到一起。
从伯克利这些华人学生身上我想到的是我工作几年里思想的变化,最开始我认为在新东方教课好就够了,这是我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打分提高似乎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后来我渐渐因自己英语不够流利、专业水平不够扎实而惭愧,我曾经非常羡慕那些出生在美籍华人或者华籍美人家庭里的人,因为天生就能掌握两种母语,我和他们相比差距是多么大,于是奋起狂看英语书籍,后来渐渐发现这个想法其实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流利掌握两种语言真的那么重要吗?再后来我又发现语言能力固然重要,但决定因素绝对不是这个,甚至还会有更重要的东西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还可能达不到,比如一个人成熟的思想、快速的反应、敏锐的判断、从容的心态、深远的洞察力、广阔的知识面、坚忍不拔的精神等等,往往这些素质才真正决定了一个优秀的人。
编辑者:南昌家教中心(www.ncjjzx.net)